什么是量子计算?
500
2024-04-26
CD音乐碟是不是能直接复制出来的,CD上的音乐只能通过抓轨方式获得,普通的复制是不行的
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
一,打开Windows Media Player后,首先点“工具”、“选项”,点“复制音乐”选项卡,把“对音乐进行副本保护”前的勾去掉,然后确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制作的MP3歌曲可以更改名字,否则不能改。
二,将CD片放进光驱,用Windows Media Player打开并播放,听听是不是这张碟,然后停止播放,注意不是关闭程序,点上方菜单栏中的“文件”、“复制”、“从音频CD复制”、“未知唱片 集****”,“*”号是系统自动建立的以当前日期为名字,Windows Media Player就显示为复制CD的界面。或者也可直接点程序主窗口最左边一排快捷工具栏中的“从CD复制”也一样。
打开复制CD界面后,你能很清楚地看到CD里歌曲的情况,默认情况下,歌曲前面全部被打勾,即全部选中,这样,当你点窗口上方的圆形的红色“复制音乐”按钮,就会看到歌曲被一首一首的复制下来了,有进度条的,非常直观,一看就明白。
但有时候你并不想全部拷下来,只想拷CD里的部分歌曲,那就先将上方“标题”左边的勾去掉,注意不是“曲目”左边的勾(其实点也没关系的),将勾 去掉后,会看到所有歌曲都不被选中了,此时根据CD上的曲目号码,在窗口中相应的曲目前打勾,最后按红色的“复制音乐”按钮就行了。
一般默认情况下,你从CD盘上拷贝制作的歌曲都是WMA格式的,绝大多数MP3机器都是可以播放这一格式的,做好的歌曲保存在“我的文档(My Documents)”、“我的音乐(My Music)”、“未知唱片集”中,里面会有一个文件夹以当前日期命名的,里面就是你拷的歌曲。将它们的名字改成歌名即可。
三,将MP3机器正确接上电脑后,打开你刚才拷的歌曲所在的文件夹,选中全部歌曲,再点该窗口上面菜单栏中的“编辑”、“复制”,然后打开“我的电脑”中的“可移动磁盘(就是MP3机器)”,在“可移动磁盘”窗口中,点“编辑”、“粘贴”就行了。
如果你想改变复制的歌曲所保存的位置,可以按照第一步中,在“复制音乐”选项卡里,“将音乐复制到此位置”旁边有“更改”按钮,点它可以更改位置。
如果你想把拷好的歌曲保存为MP3格式,也在“复制音乐”选项卡里,中间位置,点“格式”旁的下拉箭头,在里面选择MP3即可,就能支持LRC歌词了。
如果你觉得制作好的歌曲还是太大,完全可以自己调节压缩率,也是在“复制音乐”选项卡里,在“最小大小”和“最佳质量”之间调整滑竿即可。
1. 没有专门给电脑的保险。
2. 想要单独为笔记本电脑投保估计不可能。
3. 但是可以做为家庭财产投保。就是只能作为附加的财产来投保。
4. 购买联想笔记本有了双重保障了,因为它不但产品品质上值得信赖,还为用户提供了价值上万元的保险。有保险的只有联想。
电脑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此登陆窗口是进行用户验证,你按enter键进入桌面,说明此帐户的密码为空,你的问题问的不详细,
1.如你想输入密码登陆,可以在控制面板,用户帐户中设置密码
2.如你想不需要输入任何内容,直接开机登陆进入桌面,也即设置自动登录,需要按如下步骤操作
a.开始,运行,输入“control userpasswords2”,回车
b.先点选要设置自动登录的帐户名,然后点“要使用本机,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前面的方框,去掉里面的√,然后点“确定”。
c.3、在“自动登录”设置窗口中,“密码”和“确认密码”框里输入该帐户的登录密码,最后点“确定”。
这样就大功告成了,重启再次启动系统将直接进入桌面.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内装18000个电子管,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快1000倍。
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
1957年,美国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提高了近百倍。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用磁芯,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大幅度下降。在程序设计方面,研制出了一些通用的算法和语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FORTRAN语言。ALGOL和COBO语言随后也相继出现,操作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
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 DEC公司(现并入 COMP叫公司)交付了数千台PDP小型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使用范围更广,尤其是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值得一提的是,操作系统中“多道程序”和“分时系统”等概念的提出,结合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使用远程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年发布的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一大成果。INTEL4004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块芯片上,虽然字长只有4位、且功能很弱,但它是第四代计算机在微型机方面的先锋。
1972-1973年,8位微处理器相继问世,最先出现的是INTEL8008。尽管它的性能还不完善,仅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驱使众多厂家技人竞争,微处理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后来出现了INTEL8080、MOTOROLA6800和ZILOG公司的Z-80。
1978年以后,16位微处理器相继出现,微型计算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典型的代表有INTEL8086.ZILOG公司的Z-8000和MOTOROLA公司的MC68000。
INTEL公司不断推进着微处理器的革新。紧随8086之后,又研制成功了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奔腾二代(PENTIUMⅡ)和奔腾三代(PENIUMⅢ)。
个人电脑(PC)不断更新换代,日益风靡世界(图3-1、图3-2)。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的,即都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第五代 智能计算机
1981年,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研讨会,随后制定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长期计划.第五代计算机的系统设计中考虑了编制知识库管理软件和推理机,机器本身能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同时,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人们能用语音,图像,视频等更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
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维,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快速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
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大大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发挥与突破。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一个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少、发热量极小。
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算机(也称分子计算机、基因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生物计算机比硅晶片计算机在速度、性能上有质的飞跃,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六代计算机”。